
一一法都可依照八相成道來建立行法,應怎樣建立?
【問】:
八相成道,您講實際上在普賢菩薩法界,無論是在哪一法還是在哪一類法中都是可以建立的,這有點不明白,您能再解釋一下嗎?
若在一切法中,一一法都可以依照八相成道來建立行法,應怎樣建立?
【答】:
這兩個是同一類的問題,咱們可以探討一下。八相成道在佛教裏面講的很多。一般來說,我們現在的理解都是基於世間悉達多太子的成就模式,講到八相成道是指舍兜率、降王宮、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入涅槃。在《無量壽經》的第一品裏面就講了舍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做斯示現等等,講了八個。
若要具體解釋時,就要想清楚,作為修行者,我們的目標是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我們有一天也會呈現出八相成道,而作為修行者如何履行這八相成道。我們在世間修行實踐不是要圍繞悉達多太子,像看戲一樣,他成就無上正覺,我們來讚歎。世尊演說所有法的目地都是讓我們成為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成就者。
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一個是從總相上去理解,就是證得根本智;另外是從別相的角度去理解。別相的角度就是在無生法忍階段,總相的角度就是無生忍階段,兩者是不一樣的。我們一般都認為是悉達多太子在我們這個世間成就無上正覺的時候,有八個階段、八個次第。而學習華嚴行法就要知道它講的是每個修行者從總相上要獲得生命解脫,從別相上要到無上正覺,這八條都需要去落實的。
所以從總相上講,我們要有舍兜率降王宮的過程。在住行向地四位行法的別相上,在每一法、每一類法裏面都要能夠有這個過程。這個過程若再詳細講,就是在原始佛教時期,依照悉達多太子的成就模式所演說的,如何證得無生法忍的行法次第。這是講菩薩的修行。
在上座部經典中,凡是講到菩薩的內容都成為後來大乘佛教所遵循的核心理念。上座部時期經典主要針對的是悉達多太子往昔修行的過程,到後來的方等,以及晚期的佛教行法理論,就完全轉成了密法言說。作為修行者對每個階段、每個時期的都可以來履行。
若仔細對照《華嚴經》中住行向地四位行法,其實八相成道都在其中。在別教行法到第十地就叫入涅盤,或講八地以後是入涅盤也是可以的。從初地到七地、到八地、九地、十地,都可以叫轉法輪。這個過程在《華嚴經》裏所體現的結構不一樣。
我們理解了就能體會到,在佛教行法理論的不同階段,講到如何證得無生忍和無生法忍的演說方法並不一樣,八相成道只是其中一個。同樣,世尊坐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龍樹菩薩入得龍宮集結《華嚴經》,這些都是密法言說,要落實到行法實踐上,都是在講無生法忍的成就。為什麼把它定義到無生法忍,而不是無生忍?因為無生忍是證一切法空。
證諸法空是不困難的。只要放下,就證諸法空。只要息滅自我知識、經驗、體驗的影響和束縛,見一切法的普遍存在,就證諸法空。
如何在證諸法空裏面解釋八相成道,這就要用華嚴行法十信十住位之前,二乘聲聞行法、別教菩薩行法來解釋,到華嚴行法第七住位得無生忍,第八住位以後就入涅盤,這是在別教菩薩行法階段的解釋。在華嚴行法,證無生忍只到第七住位。
在任一法中都可以應用八相成道這八個階段。比方說某一件事情令我們生起貪、嗔、癡、慢、疑,我們會關注這一法如何影響。在華嚴行法十信位的《如來名號品》、《佛四聖諦品》中為什麼定義了這麼多名相?首先名相具有超越性,修行者依名相才能生起善用心、善思惟,然後才會有分別、選擇、判斷,最後依照判斷來興起行法實踐,最終去除這一法對我們的影響,這是以智慧力去獲得的。
第一個階段從兜率天降生,就相當於在十信位時我們對這一法生起關注。某一法對我們有影響,我們對它生起關注,然後知道如何生起善用心、善思惟,這一關注就是兜率天降生;入胎和出生階段相當於我們關注它並且瞭解它的體性、流轉、因緣、覺知等等;最終付諸行法實踐,示現出家。降魔的意思是說它對我們有影響,但我們知道了如何去除。成道、轉法輪相當於到達華嚴行法的初地位到七地位這個階段。
貪嗔癡慢疑任何一法對我們有影響的時候,都可以通過這樣的過程來去除影響。整個過程就是行法實踐的過程。如果反復訓練這個過程,就形成一種力量,最終就是當念頭生起的時候,就會有一個自覺的力量能夠將它轉成無上正覺,到這個階段時就是入涅盤。所以八相成道就是一個證無生法忍的行法過程。
《華嚴經》之外的行法理論有很多種說法講到證無生忍、證無生法忍。只是我們正在學習《華嚴經》,所以強調龍樹菩薩在《華嚴經》裏面如何建立證無生忍,到證無生法忍之間詳細的行法次第。
【問】: 請教師兄從兜率天降生在道種智階段該怎樣具體理解呢?
【答】:
在道種智行法階段是這樣:比方在華嚴行法理論中的十信位,先講《如來名號品》、《佛四聖諦品》,都是用名號的形式來演說。名號是什麼意思呢?一切法的普遍存在裏面有差別相,作為人天眾生當我們認識差別相、認識某一法的時候,首先會生起名相。然後關注某一法,先給它一個名字,這個名字本身是超越那一法的存在。所以從名相開始才會生起善用心、善思惟。我們一關注某個名相,這個名相本身就是超越那一法的存在,進入到我們的報身世間。這個力量來自於我們的覺知性,來自於我們覺知的力量。這個覺知的力量加以運用,當關注某一法的時候,就叫做兜率天降生。
我們關注某一法,要回來問自己,我們為什麼能關注這一法?因為我們有覺知性,這個覺知性從生起,到關注這一法的過程就叫做兜率天降生。
【問】: 而為什麼這個過程叫從兜率天降生?
【答】:
因為最終我們是通過關注這一法,生起名相。在十信位生起名相之後,就是文殊師利菩薩講善用心;善用心之後到住行向地開始針對這一法的分別、選擇、判斷,然後到世間行法實際落實,從兜率天降生這一過程,最終回到哪裏?就是回到兜率天。從最初我們不瞭解某一法,然後生起覺知性去關注它,最終到明瞭這一法,成就到三賢位十回向位的無上正覺,又回到兜率天。
【問】: 為什麼用兜率天而不是夜摩天呢?
【答】:
《華嚴經》的三處演說是從成就地生起名相及智慧,然後到世間應用,最後回到成就地。佛教裏稱此為以果為因的形法模式。我們最終是在兜率天內院成就別教的無上正覺,不是在夜摩天。從智慧的角度講,到兜率天內院就得金剛種性智慧,就得無上正覺。
佛教裏以果為因的行法模式是一種理論。以果為因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最初生起的修行的力量就是我們最終要證得的所在,就是以果為因。
我們最初的覺知力、覺悟力為什麼會生起?因為是一念無明的力量生起!最終如何打破一念無明?就是用智慧打破這一念無明。這個不太容易理解,我們的智慧到底如何打破一念無明?舉個例子,我們有一道題不會做,想來想去,最後知道怎麼做了。當我們知道怎麼做的時候,就是打破了前面不知道怎麼做的狀態。
我們最初拿到一題,不知道怎麼做和最後知道怎麼做的力量是同一個地方生起的,這就是以果為因的行法模式。所有宗教都是這樣的,只是他們不用這種說法而已。其他宗教裏面說我們是從上帝那來的,上帝按照他的影子造了每一個人,但是最終我們修行的結果要回到上帝的身邊去,都是以果為因的。
佛教也一樣,依照自己的覺悟力、覺知力而生起行法,最終成就無上正覺,還是回到覺悟力的初始處。
這是兜率天的重要性。兜率天是無上正覺和智慧力圓滿成就的地方,因此修行者最終還要回到兜率天,而不是到夜摩天。兜率天在佛教裏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彌勒菩薩就在這裏。